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小学探究型课程校本设计与开发
上海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
几年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大量的实践看,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的方案,因而探究型课程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许多教师在操作上经常遇到不知如何做的问题,课程的价值与观念难以真正转化为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往往较多的是以随机选择为主,不能形成与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相关联的一些主题;课程实施的组织随意性较强,常常表现为能开展一些探究型活动,却未真正形成课程化的教育活动;如此等等。
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在学校已经积累的多年的各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所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开发出适应“三中心”文化特色的【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该指南不仅要明确探究型课程的价值与功能,还应当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呈现出来,并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的原则、策略以及方法等做出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同时,对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课程实施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及课程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体系等做出明确的表述。从而深化基于过程模式的探究型课程开发理论,以此填补探究型课程在实践中的“课程计划”的“空白”。
㈠明确了课程功能定位
在认真理解国家与上海市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将学校的研究型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定位在: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丰富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㈡构建了具有校本特征的探究型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
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的建构,是校本化探究型课程的整体设计的中观思路的基本着眼点。其中主要的包含着如下一些内容:
1、目标定位
我们根据小学学生各年龄阶段特点,制定了较为具体的目标体系。一级指标从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尊重科学的态度,乐于探究的兴趣,初步形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落实到二级指标对各年级的具体目标。
2、内容选择
以“一个基本点”、“三个视角”、“三个主题板块”为线索,组织以下形式的探究活动。
现实生活(基本点)
家庭生活(视角) 学校生活(视角) 社会生活(视角)
我的家庭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社区
(主题板块) (主题板块 ) (主题板块)
㈢设计了课程实施的整体方案(课程计划)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为使其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达到最大化实现,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课程实施计划。我们在构建课程实施的整体方案(课程计划)中,重点解决了如下一些课程活动操作中的关键性内容:
1、确定了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我们将课程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定位在:①注重兴趣与爱好②注重过程与体验③注重积累与运用④注重能力的培养⑤注重个体价值的体现。
2、明确了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探究型课程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相互联系着的不同形态:
①低年级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侧重,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强烈好奇性,从小播下好探究的种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中学会健康愉悦地、好动脑筋地进行活动;
②中年级以主题式单项能力训练活动为侧重,主要是想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数据解读、实验、分析、综合、推理、猜想的科学思维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积极的体验,从中有所感悟;
③高年级以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侧重,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自身生活中选择有兴趣的主题,通过动手操作、社会实践、资料研究,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作用下,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种课程形态虽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让儿童能自主的探究。
3、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师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而能有效组织课程活动则是基础。为此,在二年多的行动研究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了一些最基本的课程的组织原则语课程组织策略:
组织原则分为:
①活动选材原则(主要包括:趣味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原则)
②教师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启发性原则、教与学统一原则、指导性原则)
③学生组织原则(主要包括:小组化原则、自主化原则、民主化原则)
基本策略包括:
①个体化定位的策略
②注重学习主题生成性和可选性的策略
③课程实施多元化的活动性策略
④与其它课程双向渗透结合的策略
评论